2017-12-29 15:32:47|已浏览:1049223次
“利用“名师”来进行快餐式的培训真的有用吗?
致力于教育事业10多年来,我发现中国教育有一种病,叫做“名师病”,似乎名师就是万灵药,这一点从培训机构的广告就可见一斑,常常把一些其实并不怎样的人吹得象天神一般,似乎群众就是傻子。
目前教育的最大弊病我看就是把教当作最重要的部分,而不是学。我们长期研究的是如何让老师教出来,而忽视了学生如何更好的学,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方向性错误。
教育也和看病一样,有名师坐堂,价格就收的高,但是实际上培训结束后,“名师”还是“名师”, 学生还是学生,不会有丝毫改变,就像你每天吃肯德基,麦当劳,只能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要想身体棒,还需要一个整体方案的。
这其实就类似于我们去博物馆看名画,名画看完之后,我们依旧不能画出大师级别的名画。
名师有自己的生长环境和自己的特长和劣势。所以名师讲的东西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因为每个人生来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独有的天赋和感兴趣的领域。
例如,我本人从小就对历史和艺术收藏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通过大量的自我探索和求知若渴的学习激情掌握了大量相关领域的知识,并培养了洞察力。
所以那种名师标准化的培训只能培养庸才,而培养不出真正的大师级的人物。
我们都知道如果是真的名师那一定是真的很忙,很多时间都是放在自己的项目上,不可能跟学员在课后有长期的交流和互动。
除非采取名师带徒弟的方式,通过和名师长期的交流和比较频繁的接触,名师才能将平生所学传授给弟子(古代师徒制被证明是真正有效的)。
既然名师快餐制不可行,那么教育培训机构的价值在哪里呢?
我认为,真正好的教育机构是打造生态系统的平台型机构,而不是中介式的知识倒买倒卖机构。
我们可以看看那些全球知名的大学,基本都是这样平台型的机构,打造了良好的生态系统,把学习和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每个在这个生态里面的人都因为生态好,而被激发出无比的斗志,充满专研和探索,试错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教育和培训机构的主要工作重心就是打造和不断优化这个生态,使得无论学生还是老师的学习激情都能被点燃, 学习者70%的时间在教育机构的组织下进行探索与实践,20%的时间是和同学老师交流讨论,剩余10%的时间是来自老师的指导。
这样的学习会让学员记忆更长久,并且在此学习过程中激发了勇于探索和创新的能力。学习和实践不分家,达到一定能力就可以及时变现,获得应用环境(生态系统)实时的反馈,不断纠偏,这种模式远远超过那些学习了很多,但是却不知道用在哪里,怎么用的尴尬场景。
名师快餐式的培训模式,目前由于学习者自身的认知问题,还会有市场,但是它的丧钟已经敲响。
温馨提示:本文章来自网络并且是机构方发布,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防止受骗,一切法律问题本站不承担哦!如侵权请联系本站(https://www.123px.cn)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