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的 全国
首页 学校
帮我选课
历史 我的

为什么很多人更愿意去咖啡馆看书、写作、工作?

2019-09-02 16:41:52  人气:1051341

为什么很多人更愿意去咖啡馆看书、写作、工作?

 

我以前也是去咖啡馆写东西。
后来,我搬了新家,装修的很舒服,想喝咖啡就自己冲,我就再不去咖啡馆写东西了。
我觉得,喜欢去咖啡馆写作,可能还是因为家里不够舒服。

 

因为家里的环境太安逸了。

个人情况而言,往往是在相对陌生、拘谨的环境里,做事情更容易专心、高效。
身为自由职业者,工作几乎全部在家完成,但是并没有在家中区分出明确的起居与工作空间,且又依个人喜好布置得很舒适,导致心境无法很好地切换,工作期间的自制力偏低。
同样是开着电脑接通网络工作,在咖啡馆等地会高度集中在工作领域内,在家就一定会为其他事情分心,时不时地刷围脖、逛知乎、查看与手头工作无关的网页资讯等等,还容易犯困=_=|||

 

一个人太孤单,想要旁边有人,又不会被打扰

 

因为咖啡馆没有床。

 

作为一个自由职业者,没完没了的部门例会,按时打卡的上班生活和我都没有关系。在我辞职之前,我给自己脑补的SOHO生活是这样的:早上起来用咖啡机做一杯咖啡,把面包机里香喷喷的面包拿出来抹上黄油,再给自己拌个水果沙拉。吃完了早饭,我应该坐在洒满阳光的窗前,高效地完成我的工作。中午再给自己做两个菜,搭配糙米饭,再现榨一杯果汁。下午工作的时候可以一边吃自己烘培的小饼干,一边码我的文章/代码。晚上的时间可以用来和朋友聚聚,一起喝个小酒吃个烤肉聊个天——反正我明天也不打卡。


脑补的早饭


然而现实完全不是这样。

每天睡到日晒三杆才起床,起来了在家里随便抓点吃的。一边吃饭一边心里寻思着——“今儿没有deadline吧?”




随着时间的变化,我的生活越来越不规律,我缺乏充足的睡眠,吃饭不规律,而且越来越宅。我觉得这样不行,于是我搬回了家里——家里有人管我,我不会太颓。

我还是太天真了。

“来来来,吃水果” 。。

“诶,你下楼给买包紫菜去,做汤要用”。

“你今儿在家把地扫扫/拿快递/看着那锅/把这包东西给老张家”。

四个字形容:

心烦意乱


活儿都干不完了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自由职业两年内,我在家、图书馆、书店、租用办公空间中来回折腾,只为找到一个舒服的姿势享受我的自由职业生活,最后我发现还是咖啡馆最适合自由职业者,原因如下:


· 有吃的

工作是一种脑力劳动,时不时的就需要补血。在咖啡馆的话,有专业奶妈给你补血,你不用一边进攻一边给自己治疗,打怪兽的时候任务不会中断。


· 避免打扰

在咖啡馆,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你置身于一个充满了人的环境,但你对其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没有责任。不会有同事停在你的办公桌前中断你的任务,也不会有家人需要你停下手上的活儿去下楼买一把韭菜。


不只是人,你对这个环境也没有责任。你可以在这个环境里心安理得地“油瓶倒了也不扶”,只一心做你自己的工作。


在咖啡馆,最严重的打扰也就是服务员轻轻地把你点的咖啡放在你面前。


· 环境舒适

网络,舒服的座椅,干净整洁的环境(防止你出于拖延在deadline前开始打扫家里的卫生……)都是必须的。图书馆八个人挤在一张桌子上的画面太美我不想回忆。在我不太想工作的日子,我会挑选一个很特别的咖啡馆,让咖啡馆的独特装潢和氛围成为我工作的动力。


· 防止宅

这一点对我本人非常重要。在家工作不需要dress up,久而久之,我变得越来越不修边幅,社交能力也退化了。置身于人群中,时不时地抬头观察一下周边的人,是工作思考间歇的一个调剂,也是灵感的来源(对,我码字没灵感的时候就会意淫周围的人的小故事)。



· 安全的公共场所

作为一个自由职业者,有时候我会需要和一些人见面谈事。比起家里,咖啡馆是一个更加安全和舒适的公共场所。它不会暴露你的家庭住址,经济情况,或者小众的装修偏好,反而公共场所能为见面的双方提供安全感——性骚扰和偷窃虽然不常见,但是一旦发生在家里,就只剩一种情况——“说不清”。


总之,在追求事业的道路上,自由职业者比一般的雇员多了自由,少了鞭策,这个时候来一杯咖啡,或许能帮自己保持清醒,走得更快、更远。Good luck, freelancer!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Elephant疯象 或 ele_2016


远程工作相关的原创文章、工作室趣闻以及UI设计精选案例分享,产量不高,偶尔推送。

 

作为一个经常去咖啡馆码字看书谈事情的人
我很愿意谈一谈这个话题

一、
有个朋友最近在准备考试,家住在南三环但是常来北三环的人大自习。
有时候非要学一些不太有趣的事情的话,和朋友一起往往会减弱心中的烦闷感呢。
一开始还会去图书馆和藏书馆,但是总要借别人的一卡通才能进馆实在是麻烦,而且朋友喜欢在读书之余吐槽几句闲话,又或者总有些不合时宜的电话打进来可人在江湖又不得不接,再或者有时候饿了有时候渴了有时候想睡觉了有时候没座位了有时候想出去溜达溜达了。
所以在图书馆学(shui)习(mian)了几次之后,觉得睡眠质量可能近期都不需要去图书馆提升了,我们决定转战大书房cafe。
于是在大书房可以每天早上过去一杯美式一杯铁观音开始读书学习码字,中间饿了可以点个薯条要份沙拉,瞌睡了可以喝口咖啡提提神也可以小憩一会,有电话了可以随时接,想吐槽了可以随时说,没电了到处都是充电口,虽然wifi倍儿慢但是4G快啊上网也不会有问题。
最重要的是周围的人来来去去可以看到读闲书的少年,讨论出版的大叔,私募基金的经理还有做项目的学生干部,形形色色。每次想到一边读书一边码字的时候身边的人谈论话题千千万万奇奇怪就会感觉到莫名的喜感呢。
“给你推荐李狗嗨我最近就在看李狗嗨...”
“哦我最近没干别的在家写了本书准备出版呢,讲这个中国女性的一生啊就是被压迫的一生...”
“戴老师你可得给我看看,我这个国有企业改制的话我应该怎么办,好几百万的项目我...”
“我们组的那个基金还好吧,去年在挂牌的几万支基金里我们的收益情况能排上前五十名...”
“孙zei你丫过不过来爸爸在大书房等你呢快点儿来咱们晚上出去玩儿去..."
......
有时候坐在这样的烟火气里,看着周围的人在打电话在读书在低头码字在讨论事情在吃饭在聊天在谈恋爱在扯淡在稀薄的空气里涨红了脸宣泄着青春情绪和希望让气氛变得异常温馨可人起来。
突然就会觉得生活真好。
突然就会更加有动力读书。
突然就会觉得笔下的人物开始摇头晃脑。
突然就喜欢在人多的地方待着不会那么孤单。

在这里,每个人和每个人的距离那么近,可是又保持着不至尴尬的底线,心情都会变好起来呢。

二、
前一段时间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实习,就是和一群很牛逼的人干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公司在三里屯,楼下就有家星巴克。
互联网企业的装修风格你懂的,办公环境总得是薪资的零头还恨不得再打个七折,所以一到公司领了实习生的mac之后就拿了星礼卡星享卡,领导说
“约客户要是公司不方便就约到楼下星巴克。
约人要是不方便来公司就到楼下星巴克。
谈事情要是不方便就约到楼下星巴克。
不够就说这儿还有”

然后我才反应过来雾草对啊买一送一的话坐在楼下谈谈事情好便宜啊,环境说得过去而且不会显得怠慢了人家啊。而且咖啡店这种半开放式的环境既不会显得太正式也不会显得太随意,待在会议室里还束手束脚的,在这里可以稍微放开一点儿,从点咖啡开始双方就可以开始了解和交流了呢。
在咖啡馆里的话,双方更多的像朋友那种侃侃而谈,聊一会儿就嗨了然后就一路好好好妥妥妥签签签,然后送走他再顺手帮可爱的小伙伴们买杯咖啡带上去,一气呵成。
多么棒。

讲真,想找个不那么随意又不太正式的地方,真心挺难的,环境过得去名气过得去喝的东西过得去音乐过得去喝还能提神,用好礼两个人不用50最多也就100,这样的地方除了咖啡店其他地儿附近还真没有。
当然了你要是还得PPT还得投影仪还得激光笔还得点支烟指点江山的,那当我没说。

总不能一人抱一盆麻辣香锅吧。

你还别说,有一次还真 一人一盆麻小吃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最后那事儿还真谈成了。
这样千年一遇的神奇经历就按下不表了。

三、
前几天回老家,手里拖了好几篇稿子没写完,可是家里的环境实在太舒服,东转转西转转一天就过去了,于是第二天睡醒我直接抱上电脑就去了家门口的一家咖啡店点杯美式就坐二楼窗边的凳子上开始码字了。
工作日人没有很多阳光又好舒服音乐又好好听周围的人又不吵,有看书的有写字儿的还有小声聊天的,简直效率奇高虽然老家的咖啡难喝的一比但是提神的效果还是有的。
而且对桌的妹子低头读书的样子还倍儿好看。
于是效率奇高如有神助瞬间就治好了我的拖延症。
而且还没有人在你一边写东西的时候一边视奸还指手画脚。

不会觉得孤单不会觉得无聊但是又不会觉得被打扰不会觉得被干预也不会像在家里那样无限堕落下去。
这样的感觉还是蛮好的。

四、
有的店热闹有的店安静。
热闹的店可以聊聊天扯扯淡谈谈工作偷会儿懒,安静的店可以码码字读读书思考人生发会儿呆。
动静总相宜。

在城市里,你想找一个不太舒服又不太难受,不太跌份儿又不太天价,不太安静又不太吵闹的地儿,咖啡店还真是一个蛮不错的选择。

因为你总不能让我抱着电脑去沙县小吃
在兰州拉面里讨论用户需求和文章大纲
一边涮着火锅一边背单词
躺在床上吃着零食码字吧
顿顿四叶不如要我的命
要死要活你给个痛快

所以综合看来,似乎喝杯咖啡是个不错的选择呢。

走吧
请你喝杯咖啡去

别紧张,不是喝茶。

 

很多人提到的白噪音,这是真的。
然后我个人觉得还有一点,就是由于环境造成的某种莫名的心理激励。
说下我前段时间颓废了半年,每天去办公室,坐下来就开电影,看小说,看到深更半夜了回家。在床上痛心疾首,你来这里是有目标有任务的,你这样荒废对得起xxxxxx吗?然后在自责愧疚中失眠,到了早上就迟迟的起床,发誓今天一定要努力,然后去办公室,老样子循环……
我试了很多方法没能把自己拔出来。然后有一天,我打印了一堆资料,带上笔记本电脑,到星巴克去坐了一天,完美!非常高效的完成了任务,而且从此以后都上了正轨。
那么亲身感受,在咖啡馆,相比于房间、(独自一人的)办公室、(很多人的)实验室、图书馆……来说有这样些好处
1,合适的白噪音背景,咖啡馆人声不太大,又没有规律,特别容易让人专注。这一点凡是只有安静空间真的是比不了的。安静的空间不容易让你进入状态,就算专注了,比较容易累。
2,明亮,但是舒适温暖的环境。咖啡馆有阳光,会使人精神状态比较向上。对比一下卧室,阴沉沉的,整个人很萎靡,就想窝在床上看电视。实验室办公室经常太亮,一开始没问题,做久了容易累。实验室还有个问题就是经常桌子椅子不舒服。
3,周围人的状态,有部分是工作的,部分是放松的。这个时候反而我会有种,唉我不能和你们一起玩,我玩太多了,我要赶紧开始干活了的心动。这种心理我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反正我就最能够在大家逛街、旅游、吃饭的地方,我就在地上坐着掏出一张纸来算题,不知道是哪根弦拨错了。解决拖延症就是这样,反正有一瞬间你真的能投入进去工作了,后面都好说。
4,没有人来打扰你,不像实验室经常有人来聊天。
5,可以有一个完整的时长,中间喝水吃饭都很方便,而且不会吃太饱,吃饱了一困也是容易打断工作状态的。
咖啡馆适合读论文、解题、讨论……等一切事情,但需要把所有资料事先准备好。

 

不喜欢交际 又怕孤单

 

我喜欢咖啡馆,尤其喜欢深夜的咖啡馆。

1
帝都24小时营业的咖啡馆屈指可数。考试前刷夜就近回去五道口那边的两家,偶尔会去三联书店楼上那家。听陌生的人大谈理想,听暧昧的男女话里话外的机锋,看深夜不归的人电脑在放什么电影,此时,我的的确确感觉到,我在人间。

2
考解剖前抱着图谱看到半夜,旁边有个窥探的目光,不是看我,是看我的书和ppt。抬头,和旁边的人笑一下,打开下一个讲义复习男性生殖系统。邻座吞饮声瞬时一梗,我默默递给他一包纸巾。他忍不住用英语问我:你为什么想学医呢?我答:我是从没想过学医的人,但是学上了,慢慢就喜欢了。而后,天南地北地胡扯。我告诉他,我去过他的国家。他告诉我,在他的母语里,Notre Dame是“我们的夫人”的意思。两个陌生人相对,可以什么都不说,也可以什么都说,在昏昏的深夜咖啡馆里,兴起而聚,兴尽而散。

3
有次在三联楼上的咖啡厅熬夜觉得快要低血糖了,决定得点一杯高糖软饮。和眉目柔和,似未长开的女服务员招招手,要了一杯草莓酸奶。须臾,上来一杯饮料。她悉心地把吸管下半浸没在液体里的那部分包装纸撕掉,仅留弯折处之上的包装,只待我启封即用。我深深觉得她是妥帖的。又过了半晌,她突然端给我一碟草莓,十分羞赧地跟我说:抱歉,刚才忘记给酸奶里加草莓了,只能给您单独端上来。我哭笑不得地收下一碟草莓,安慰她说没关系。
月余后,我到这家连锁咖啡厅的另一家分店。
之前这个分店一直装修,而在装修之前,因为距离更近,我是常常去的。
推门进去又看到那个萌萌的妹纸站在收银台前,还有之前已经记住我的习惯(一杯冰拿铁加一份浓缩)的小哥。妹纸告诉我她记得我,她调到这家店上班了。小哥笑眯眯地等着我继续点“常规”,然而我像是恶作剧一般故意点了冷萃咖啡。而后和他们闲聊几句,感叹终于有了更好的环境,感叹还好还是认识的人。我找个位置坐下,继续刷题。一会儿,萌妹纸又是一脸羞赧地过来了,“抱歉这次咖啡的分层分的不清晰,口感虽然没有影响,但是没那么好看。”我还是笑笑说没关系。她咬了一下嘴唇,似下定了什么决心。“你下次来,我争取给你做个完美的。”
我突然有深深的温暖和感动。

4
前一段儿倒春寒的夜里,我被生理期突袭了。一个人毫无准备,只能跑到咖啡馆对面的便利店里买来应急。我攥着卫生棉条,一包纸巾,一包湿纸巾,忍着隐痛,极其尴尬地在卫生间门口排队。由于是深夜,咖啡厅的卫生间只有一间(独立单间)开放了,上面标的是男士,实则男女共用。前面的先生很好心地让我先去,并帮我拉住并不能完全锁上的门。
整理好之后坐回座位,看到那位先生端着咖啡,我招手让他坐过来。他是新西兰来的驻北京记者,深夜到这里是看live show。聊着聊着,发现两个人都养猫,都在追《权利的游戏》。一个人是从北京的正北来的,一个是从北京的正南方来的,竟然在这么个神奇的时间地点相遇。越是陌生人越好倾诉。他告诉我他曾经的焦虑症,我告诉他我也曾抑郁。在这座庞大到可怖的城市里,竟然只有在此时此地,我们会突然卸下伪装,肆无忌惮地当回自己。

我开车一个人,从咖啡馆出来,整个北京城是空的。我可以选择绕着景山开一圈,可以选择去朝阳门看galaxy soho未熄灭的灯,可以顺着长安街走个全程,只要不左转都是幸福的。只有在此时,我会突然觉得我好爱北京,北京似乎也爱上了我。

 

因为有一种仪式感。

这种感觉,就跟小说里写的,但凡修习什么高深的武艺之前,必须要沐浴斋戒,焚香静坐七七四十九天一样。

对很多现代人来说,看完一本基本全部是字,且多少还说了那么一点内容的书来讲,其难度已经不亚于修习一门高深的武艺了。

在家里,你会忍不住上网,看剧,刷知乎,然后太阳升起来了,然后太阳落下去了,然后一天就完了。

在咖啡馆不可以,你会把自己代入一种氛围里去。长久以来,在大家的脑子里头,咖啡馆同文艺是挂钩的。走进咖啡馆,就好像那些徘徊在巴黎蒙马特高地的文豪上身一样,会情不自禁地翻起书来。那种感觉,就好像武林高手进了一个山洞,如果他说自己不是来练剑的,观众会很失望的,怀疑他是走错了片场,把他轰出去。

如果再说通俗点儿,就是咖啡厅的人那么多,正是个装逼的好场所。很多时候,你不需要看书,你只需要让观众觉得你在看书就行了。

当然,如果这种环境真能让你看进去那么几页书,咖啡馆的老板也算是行善积德了。

 

在不同的环境中,人的心理活动是不一样的。

在家里一个人隐私的个人领域,阅读更具有私密性,谁都不在场,很容易就放纵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了,有自制力,欢喜独处喜欢阅读的人,可以享受孤独阅读的心境,一个人的情况下读书更深入。

如果置身在教室读书,你潜意识的心理活动是老师会不会来啊,同学会不会问啊,朋友什么时候喊我吃饭啊,因为这样种种的潜意识,你阅读书籍看到的文字,激发出的心理活动就是在群体里的心理反应。

但是你一个人在家阅读,没有旁观者的目光,也没有群体中的心理活动,『当人身处群体之中,就不再是一个人了。』脱离群体的阅读,脱离了目光,脱离了太阳神的理性批判,你可以从书中读到混乱,暧昧,放纵,色情,纵欲,暴力,嫉妒,偏执,恐怖。

慎独,是很多人都达不到的境界,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几个人可以面对自己的内心,面对自己的混乱,更没有办法与自己的潜意识相处,与自己的阴暗面相处。

所以只能去图书馆读书,只能去咖啡屋借助『人群目光』的加持,保证理性的阅读习惯,保证自己的心理活动在阳光之下,从外界附加的秩序出发,规整自己的内心。

然而这样的读书人,始终都是二流的读书人,仅仅是爱书,爱知识罢了,爱着皮毛谈资罢了,是理性的书袋子,无法深刻的考察人性,无法自省得失弱点,无法面对自己的内心情感,无法泰然自若的与狼奔豕突的心灵和平相处。

二流的读书人,只是通过咖啡厅,图书馆的人群环境逃避内心的审判罢了。

忘了是哪个作家说的了,应该是加西亚,他一个人在一个房间里,成年累月的写作,拷问自己的内心,写给全世界看,这是一件很疯狂的事情。

请注意,作家是一个人孤独的写,写出来的作品却被你们身处人群中,并不丧失孤独感的阅读了。那么请问你们读到的还有什么?

读书是一件很私密的事,咖啡厅里适合读三流言情吧,也都是些畅销读物。

一本书,孤独的读,深夜读,白天读,人群中读,都是不一样的感觉,能够品味孤独写作深意的读书方式,非孤独不可。


我知道很多人喜欢去咖啡馆看书,我这么说会伤了大家的心,也并非每一本书都值得孤独的读下去,有些工具书,畅销书,在咖啡馆里读,也是消遣了,没有什么企图深意。也可以去咖啡馆读,只是有些书是咖啡馆中读不了的书。

 

咖啡馆是这么一个地方:它有点吵,却并不喧闹;人很多,却彼此独立;拥有着浓厚的现代社会的烟火气息,但你却笃定地知道不会受到干扰;它提供给你一种观察的机会:你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人,但你知道无需跟他们发生联系。

它在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之间微妙地取得了一种平衡:较之前者,它连接起了许多与你相似的人,把它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百态带到你的面前;较之后者,它又保证了封闭性和隐私性,身旁一尺之内是你的领地,别人会默契地避让而不需要你说些什么,这令人很舒服。

有段时间我在家静休,几乎不与任何人联系。每天睡到临近中午,起来吃一顿brunch,下午则专心读书、写字,直至傍晚,出门匆匆穿过大街小巷,到超市和餐馆买食物回来。夕阳把余晖投在身后,旁边是带着疲倦神情、拎着或背着公文包,三三两两从身边经过的下班族。

有那么几次,望着步履匆匆的人群,会突然想到,原来又一天过去了,几乎不留任何痕迹,也没有任何感觉。日升月落,而第二天与今天如出一辙,日子就这么一天天重复下去。身边这些来去匆匆的人背后,都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刚刚结束的一天,错过了怎样的可能性?如果可以重来一次,又会否演绎出不同的结果?

那是一种很奇特的感觉。你一个人走着,活着,思考着,突然发现整个世界安静地待在你的身边,秩序井然、井井有条地运转着。你像是一个被剥离出来的个体,在世界面前小得可以忽略。唯一与别人产生联系的是规则:你付出金钱,交换食物,然后再无牵绊,只是一名没有名字和面孔的顾客。世界缺你一个似乎也别无二样,你跑动起来却始终追不上世界的步伐——它只是在那儿,按照一如既往的模式存在着,你却发现自己已经无法融入进去。

那是一种孤独感,被世界疏离的孤独感。

这大概是都市人最常见的病症吧。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孤独,也许并不是因为没有人陪在身边,而是不知道要跟谁说些什么,觉得这个世界变得陌生而遥远,觉得正在慢慢失去跟这个世界的一切联系和意义。

一直在家里工作,这种症状会慢慢地滋生和扎根。在沉默中沉浸太久,会容易陷入幻觉,觉得整个世界只你一人。觉得过于安静,疑心时间已经停滞。直到窗外的蝉鸣声使你回过神来,看见买菜的人从窗外走过,听见楼下传来唠嗑和闲聊的声音,你才开始感受到这种扑面而来的、熟悉而陌生的生活气息。

什么是咖啡馆的意义?这大概就是咖啡馆的意义。在咖啡馆里,你可以感到自己跟世界处于联系之中,看到各式各样的人进来、出去、经过,看到这个世界的忙碌运转和川流不息。这种感觉会比一个人更让你感到舒服。

比起安静,一定程度的、隔离在外的喧闹其实才是更自然的状态。人有一种最本质的需求,就是跟这个世界建立联系,以确认自己存在的需求。脱离了联系,人就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掉队的人高端佛落后于这个世界,再不赶上去就会被世界抛弃。

和咖啡馆联系在一起,这种状态很容易被看作一种布尔乔亚式的、有点矫情的「奢侈的烦恼」,但其实,这是每个人都可能产生的情绪。譬如,到图书馆里自习,也许只是为了安心,因为大家都在做一样的事情;譬如,凌晨三点拉开窗帘,看着城市在灯光的海洋里面静默不动,会突然有点无所适从和不知所措——这个世界太庞大,太空洞,让人感到恐慌。

我们逃离人群,又无法避免地被推向人群。我们对抗世界,又无法断绝这个世界的牵绊。我们直面内心,却难以承受巨大的安静和空旷。我们投入到阅读、写作和工作里面,却迷失在意义的缺失中。

都市里的人,背负和承担的东西太多,面对的东西也太多。很多时候,只是希望有这么一个空间,不说话,可以做自己的事,可以发发呆,可以看看人群,告诉自己,世界上还有这么多的人,跟我一样,在各自做着自己的事情。

咖啡馆也无非只是如此罢了。

 

我们有时需要这么一个地方:
比卧室少些懒散,比书房少些孤独,比办公室多些自由,又不像图书馆不敢发出声音。
有网有电有高矮合适的桌椅,有简单的餐饮和干净的卫生间。
吃完东西继续呆着也不会觉得尴尬,轻度的嘈杂可以让人更好的集中注意力。形形色色的陌生人可以带来一些灵感。咖啡杯凉透了刚好是完成一个小任务的时间。
目前只有咖啡店能满足以上所有要求,只有在这样的地方可以获得相对独立的工作时间。

 

我有羞羞的原因,一直不知道这种心理是否普遍。对我来说在咖啡馆读书有种被陌生人监督的感觉,而且我来工作是消费了的,为了对得起我的钱我也要专心啊。

在家开工我会状态懒散,毕竟分心的东西太多,没事就走一圈拿点这个那个的,如果家里有人就更难免被打扰了。在学校的话去图书馆又会遇到同学 - 有时就是不想和认识人寒暄,如果对方一屁股坐在自己旁边或者对面桌我也会稍微感觉被分散了注意力。而且图书馆的那种安静有时会让我想睡。而咖啡馆就不同了,偶尔才会撞见熟人,不安静但也不嘈杂,我也多少能被座位圈住。如果我带一堆工作去完成,却一直左顾右盼玩玩这个碰碰那个,我会觉得旁人看到的话会觉得我有智力障碍,虽然现实中旁人并不会注意到我。。。但以防万一,每次在咖啡馆我都会专心工作。而且我要是想开小差干嘛花钱出来工作呢,我在家咖啡泡一大壶随便喝喝到两眼发绿不好吗?!

所以在别人眼光和花钱的双重压力下,我在咖啡馆往往更能专心工作(等下,这综上所述的口吻怎么那么像小学生作文。。。)。

对了,补充一下,我说的是那用98%的时间做2%的工作的阶段。进入死线来临前的2%时什么毛病都没了……

 

因为我在家很被动、很容易分心、很容易胡思乱想。

因为我需要一个仪式感。


高端期里呆在家,虽然可以按计划早早起床,但也可以蓬头垢面,端着随便煮的一碗面到电脑前,打开还没写完的文章,边吃边写。打没两百字,面吃完了,要去洗碗洗锅,于是暂停手上的工作。

洗完碗,想起衣服还没洗,于是把衣服倒进洗衣机。突然想喝点东西,于是泡了壶茶。

有了茶,又想配点零食,于是下楼去买零食。回来,打开零食,吃了第一口,决定找部电影看,嗯……白天的时间大概就这样耗得差不多了。


高端如,我首先解决“蓬头垢面”这个问题。

洗澡,洗头,用发泥抓个帅气的发型,换身休闲又帅气的衣服,穿上百搭的鞋子,喷点香水。

对着镜子一照:我靠,这么帅,不出门可惜了!

但想想还有工作要做……

Bingo!咖啡厅,就最合适不过。


把写到一半的文章郑重地放进189邮箱的安全文件夾里,没准备好专心之前绝不打开它。

一台laptop、一本笔记本、一支笔、一台手机、一个耳机、两个充电器、30块现金。

出门。


咖啡厅里,会有一种“专心”的氛围。就算是那种不能专心很久的人,在这种氛围中,也会“装”专心,装着装着,不自觉就投入自己手上的事情中了。你不会想着去咖啡厅跟朋友打牌、吃瓜子、抠脚、睡觉。为什么?因为这一小段的时间,是你自己用钱买来的,比你宅在家随意消耗的那些时间更值钱。


去咖啡厅办事的行为,对我的来说,就是把部分重要的时间变得更重要、更值钱的仪式,也是我与自己的惰性抗争的一种形式。


这也大概是我患上的一种现代病吧。

 

从我自己来说,其实很简单。

把自己置于公共环境,明知无人关注自己的前提下,但依然有一种被监督的感觉,从而提高阅读工作效率。

我自己做不到慎独,在家在一个人独处的地方都会时不时拿起手机,扣扣手,突然想要倒杯酒,觉得要去跑跑步,下午出门吃个什么。精神没办法集中,因为自己不能监督自己。

在公共场地,包括咖啡厅、图书馆等等,要么每个人都在看书学习,自己有天然的代入感,要么有一种“在表演认真”的样子。这样说来有些狭隘,但我自己确实没办法把自己控制的特别好,将自己置于一个这样软监督的氛围,其实是有利于我读书效率的,这就够了。

 

我喜欢去咖啡馆学习的原因如下:

1. 如果在家里或是办公室里,平均每5分钟就想刷一次知乎,往往“扫一眼”就变成了“不知不觉看了半个小时”。

如果在咖啡馆的话,我一般都选特别显眼,方便被监督的位子。要是我作死打开FB或是任何一个中文网站,肯定会被老外们一眼发现,然后他们肯定会想:

“哎呀传说中的爱学习的中国人也不过如此嘛 啧 啧 啧” “就是就是”。

脑补了以上老外们的心理活动(我还真是厉害……),我觉得我不能给祖国和人民丢脸,我要为国争光!我一定不能打开知乎,我一定不能刷FB,而且刷FB会泄漏个人信息,万一被坏人看到了(接着脑补了很多吓人的场景,然而我生活在很安全的丹麦。。。),我一定不能打开知乎!一定不能刷FB!

2. 在家里学着学着就困了,然后虽然定了3个闹钟“就睡20分钟”,但往往起床已经过了大半天……

如果在咖啡馆的话,我会起身买个大杯的黑咖啡,像喝药一样一口气喝下去,立竿见影的原地满血复活。然后告诉自己“为了这篇paper又花了40块了,你丫还不认真写!”

于是在金钱的压力之下,在咖啡的魔力之下,又能做两个小时的好汉。

3. “哎呀北欧的小伙真帅呀!哎呀他坐我对面啦!哎呀这我可得好好表现出我是个爱学习的中国学霸,嗯就这么定了。”然后就一不小心看入神了,抬头发现小伙已经走了/小伙的女朋友已经来了/小伙的男朋友也来了。。。哎好苦涩!再来一杯黑咖!

4. 我还有一顶特别帅的鸭舌帽子常备着,以防对面来个抠鼻大叔/抖腿小王子/各种奇怪的人。戴上帽子,再扣上hoodie的帽子,“要要切克闹,I am a bad girl yoohoo!”自己都不自觉的开始hip hop,像美国路边常见的无家可归小混混低低的埋着头,带着大耳机,一不小心就看入神了,嗯,有的paper写得真是好。

以上各种加一起,我在咖啡馆的工作量一天顶三天在家的工作量,要要切克闹,咖啡馆大法好!

 

因为作为一只单身狗,需要有一只狗狗的陪伴
才能心安的充满元气的去加班干活







所以现在加班,我特别喜欢去这家咖啡馆加班……
至少乏的时候,找狗狗调戏会,
累的时候,它还会过来蹭蹭,
想不懂的时候,陪它楼上楼下逛逛……
也许有人问,为什么那么喜欢狗狗你却不养一只,
因为一个人生活,实在是不知道我出差的时候,把它放到哪里……
p.s.这家咖啡馆其实是一个家居公司开的体验馆,所以他们家的桌子,椅子真的都好舒服……特别适合加班狗……








 

你把一个三角形放到咖啡馆,它还是个三角形,但是你把一个文学家放到咖啡馆,你得到的是一首诗。


人和环境是无法割裂的,氛围是人行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如果说的玄学一点,叫做风水,如果说人话,这叫氛围。


当你在咖啡馆的时候,你的鼻子在闻咖啡的香味,你的眼睛在欣赏咖啡店精致的装饰,你的味蕾在品度着甜点。你的身体比你有着更诚实的反馈,你的想法因为身体愉悦而文思通畅。


即使文豪,在苍蝇乱飞的地方怕是也没有心思写字。闹市读书固然可以锻炼心性,可那是因为噪声有奇怪的安神作用,不然半夜冬天的墓地,怕是更能考验一个人的坚定,却从没听说有谁这么做。


人不应该太高估自己,你的身体受之父母,形之天地。万事不尽然取决于你的努力,甚至是你自己的想法都并非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名山大川自然是心旷神怡,而超市和优衣库也自有它的逻辑。大河水鸣自然能让你写出诗句,而电子迷情多半是能让你更快的掏出钱包。


家是静中之动,咖啡馆是动中之静。


在家难免要做家务,即使泡咖啡也要刷杯子洗盘子。家虽静,但家务活等牵着你动。咖啡馆则不然,是为动中之静。尽管窗外人流不息,店内难免人声交杂,可是你只需要安静的吃喝,不用考虑洗刷杯具,更不必看到哪里不干净强迫症发作去收拾东西。虽然咖啡馆并不安静,却是与你无关的躁动,是故动中之静。


废话说完了,我继续拖地去了。

 

很早之前看过一本讲艺术家和咖啡馆的书,现在已经记不清楚名字,但是看完之后明白了为什么很多人更喜欢去那里工作。

1、首先从意义上来说,咖啡馆是一个城市中的“公共客厅”

咖啡馆的爆发在100年前的巴黎,那时候的巴黎和今天的北京相似,公寓城市,生活空间非常狭窄。所以巴黎人将一部分私人生活付费、交付给公共空间,咖啡馆成为客厅的延展。

当无数巴黎人的客厅聚集到一起,自然有无数故事发生。

比如才子佳人类的,波伏娃和萨特,比如毕加索在咖啡馆和朵拉·琦尔一见钟情

花神咖啡馆永远是最出名的咖啡馆没有之一。

1949年的花神咖啡馆

波伏娃在这里写出《第二性》,萨特写出《存在与虚无》。他们日复一日的来到花神,写作、接待朋友、探讨新书、吃饭,直到夜幕降临时再离开。


2、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咖啡馆也有论坛的属性

由于汇集了大量各行各业的人,所有城市的新鲜信息也在这里交换。这一点咖啡馆的属性现在还存在,让我想起5年前中关村和望京的咖啡馆。

除此之外咖啡馆和今天的文化空间也很像,比如像晓岛、先锋书店,定期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沙龙。哪怕是当时普通的咖啡馆,每周都会固定开辟专门的时间,聘请文化名流当主持人,组织咖啡馆的客人探讨问题。

所以文人相轻,文人相惜,也经常发生在咖啡馆。

高更《阿尔勒的夜间咖啡馆》

格罗皮乌斯与柯布西耶在咖啡馆探讨“包豪斯”风格建筑。


比如梵高和高更同样画了一座咖啡馆,但是在他们的作品里,明显有了对艺术的不同理解,至此产生巨大隔阂。

梵高《夜间咖啡馆》

比如那时的海明威认为菲茨杰拉德的妻子泽尔达过于物欲,耽误了菲茨杰拉德创作,气的泽尔达摔门而出。

《午夜巴黎》里的菲茨杰拉德与泽尔达

比如毕加索在咖啡馆把莫迪里阿尼当成自己强劲的艺术对手。

莫迪利亚尼作品

海明威生前最常去的丁香咖啡馆,伏尔泰最喜欢去的Le Procope,据说他一天要喝掉50多杯咖啡。

去咖啡馆完成“创作类工作”的这个概念就这么留下来了。

除了约定俗成之外,也有一些科学依据吧。

比如在创作型工作而非机械型工作中,昏暗灯光比明亮灯光,轻微嘈杂比绝对安静更能让人保持专注,而且每次创作只要一杯咖啡的价格就能更换“客厅”的布景,也肯定更有利于激发灵感。

对我来说,喜欢去咖啡馆完成工作,其实还因为结束手头工作之后还可以观察人。

咖啡馆里真的有人间百态。

所以更不难理解从事关于“人” 的工作的作家、艺术家们为什么执着于在咖啡馆了。

毕加索在咖啡馆

声明:频道所载文章、图片、数据等内容以及相关文章评论纯属个人观点和网友自行上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发现有违法信息或侵权行为,请留言或直接与本站管理员联系,邮箱:196594267@qq.com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