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02 08:26:31 人气:1051262
昨天在B站看到的一个很搞笑的视频。
两个中文不错的德国大叔在东北餐馆吃饭,点了两个正常菜和一个他们认为很“奇特”的菜,对两个正常菜赞不绝口,但是吃“奇特”菜的过程让人捧腹大笑。
最后还和几个哈尔滨大叔一起喝酒。
德国大叔被中餐支配的恐惧,真的很搞笑啊哈哈哈哈哈哈哈。
播放地址:
德国人去中国的餐厅吃奇怪的东西!太有趣了
注:该视频有中文翻译,而且德国大叔全程中文解读哈哈。
图解一下
A大叔表演生吃大蒜
A大叔看着墙上的菜单说:有好多好吃的东西(☆▽☆)
他们决定点个奇怪的东西吃,于是B大叔说。。。
为了保险起见,决定再点个普通的= ̄ω ̄=
视频聚焦在鸡爪上面,A大叔兴奋地叫着“鸡爪鸡爪(~ ̄▽ ̄)~”
A大叔问B大叔说想不想吃猪皮...(╯▽╰ )~~
B大叔说...
最后他们点了一盘茄子,一盘牛肉豆腐,一盘鸡爪,外加两瓶啤酒
A大叔还抽空参观了下厕所( ̄_, ̄ )
上菜辣...牛肉豆腐吃吃看先
好吃好吃,特别好吃!A大叔赞不绝口,还吐槽了豆腐在德国真TM贵23333
接下来是茄子,好吃 好吃 特别好吃(╯﹏╰)b
主菜“鸡手”上场(?????) ??,A大叔说:“鸡手好闻!!但是为什么那么多?!”然后开始向中国网友介绍在德国“鸡手”是当垃圾扔掉的,德国人不吃“鸡手”
开始尝试鸡手,结果哈哈哈踩到地雷了哈哈哈。。。B大叔在旁边笑开了花
A大叔放弃了,问服务员这菜怎么吃(老外都不会挑骨头哈哈哈哈)
在国人大叔的指导下两个德国大叔开始吃鸡爪(⊙v⊙)
然后跟哈尔滨的大叔们一起聊天,一起劈(白)酒。
总来说这德国大叔看起来还是很友好的,吃鸡爪的过程中大叔说了一句“也许我们的狗喜欢(吃鸡爪)”可能大叔没有什么恶意,毕竟文化不同,在国外,狗是家庭成员中的一员,大家不用上纲上线,大多数外国人好奇中国人为什么总是吃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至少大叔勇于去尝试,最终在酒精的作用下把鸡爪都吃完啦,还不忘让服务员把没吃完的牛肉豆腐打包。
(完)
讲几个有意思的事。今天我们就来专门说说歪果仁眼里的中国甜品吧
自从歪果仁吃了中国甜品后https://www.zhihu.com/video/1038831389382250496很负责任的告诉你,在美国,澳洲等国家,有两种中餐。
第一种,属于改良中餐,主要受众是穷人,主打大油,大肉,便宜,管饱,一份牛肉炒饭只卖7美刀,足够你吃得饱饱的。我以前打工的时候,中午就去买一份牛肉炒饭,那7块钱真的是吃撑。 吃饱了再给你中餐特色幸运饼干。里面的食客,大多数都是普通老百姓,吃个饱,凑合吃。 用餐环境也一般, 如果你去旧金山,我推荐你去 1557 mission st 也就是一家广西人开的所谓的 shanghai restaurant 吃吃里面的菜 看看里面的客人长啥样(黑人多),你就知道了。 外国人眼里的中餐,一般就是这种。 和panda express没啥区别。 便宜,管饱,肉多,油腻。
第二种中餐呢,是主要招待中国人的,一般食客都是留学生,一代移民,或者来旅游的。 这种中餐馆,和国内的饭店口感基本没区别。 里面的客人90%以上都是中国人,也有偶尔请鬼佬朋友过来用餐的,所以偶尔也能看到几个白面孔,但是很少。 这种饭店价钱就很贵了,基本上一份土豆丝15美刀,一份肉菜25刀左右。 几个人随便吃一吃,100刀就出去了。 比如sunset的 川流不息 就是典型的第二类。
所以,外国人怎么看中餐,绝大部分外国人不会去川流不息,甚至根本不知道这个店,因为确实贵,100多刀,其实已经足够去旧金山港口海景餐厅4个人吃海鲜大餐了。 绝大部分老外眼里的中餐,其实就是7刀一份牛肉炒饭的路边苍蝇饭店。
上海饭店
川流不息
女朋友是澳洲人,跟她在一起的时候除了吃西餐就是吃韩料和日料,麻辣烫绝对不碰,火锅偶尔可以吃一下,还有很好玩的是每次我问她今天吃啥,她说都OK “I don’t mind” 然后我说去吃中餐吧 她说不!还是去吃别的吧!
她给我的理由是,这边的中餐taste too strong,说的比较委婉,之所以说是“这边的”是因为 “这边的”可能不正宗吧,她愿意吃中餐但仅限到国内吃,但说白了其实还是不喜欢。
我另外的一些鬼佬朋友大多都是西餐日料吃的比较多,硬说中餐的话麻辣烫比较受欢迎,像那种正儿八经的中餐馆其实鬼佬身边的特别少去
之前刚来的时候觉得中餐很神,可以拯救他们的味蕾,实际是真的没那么神,可能是这边的中餐不那么正宗吧,好多为了贴合鬼佬口味都改良过了,但是并没有太多鬼佬买单,而我们这些本来吃中餐的吃的都是些四不像了难受的要死
在这边说一下麻辣烫,我没说麻辣烫就是中餐,但是麻辣烫不算中餐的一部分么,说起来可能有点可笑,但是这边的麻辣烫做的就是比国内绝大部分的好,更卫生,价钱也更贵,这边吃一顿国内可以正常的吃五六顿,唐人街的中餐太油腻了对比一下高下立见
回应一下评论
大过年的,其他租客当然是回家过年啦。
我们家真的不怎么吃这些东西,那天也做了很多其他菜色的,我蜜汁不懂我叔叔为什么做了这些,可能是想看看老外的反应吧。
————
我有个租客是外国人。
过年的时候请他来家里吃饭。
叔叔不知道为什么,做了大肠、鸡爪子、梅干菜扣肉、腌藕之类的菜。
还准备了53度飞天和米酒。(之前手残打错了)
连我自己都只吃扣肉和腌藕,叔叔一直招呼老外吃菜。老外吃一口就变得很浮夸,眼睛瞪大,双手竖大拇指,嘴巴塞满大肠,含糊不清地夸:Tastes good!
我就问他以前接触过这些吗?老外说: Sure! But I hate emmm.. frog..?
我想着这个老外接受度挺高的嘛,就让他吃了鸡爪,仍旧是同款浮夸表情。
最后,我发现,他每盘菜只吃了一筷子,基本只喝酒。
什么 good!好吃!都是礼貌啦!
之前的工作有个日本同事,不能吃辣不能吃动物内脏不能吃什么乱七八糟的。
有一次一个大老板请吃饭,点菜的时候问询我们后,知道有几个湖南四川人,于是要点一道辣的菜,于是乎来了个水煮石斑鱼。没错,就是石斑。说心里话我都是第一次吃这么狠的水煮鱼……
然后菜上来后,日本同事看到一大盆辣椒漂浮在上面,不敢下筷,这时候我补了一句,这里面是石斑。结果那道菜,哥们是边流着泪边吃的…
有几次接触欧美人,随便聊聊。
我20出头时,我姐请她外教夫妻来家里吃饭,一对善良的美国犹他州老头老太,这是对真正的清教徒,平日就吃个果酱花生酱抹面包也能当顿饭,来中国也不怎么下馆子,赚的钱除了基本家用,都捐在中国各种慈善了,我真的很喜欢这对老人。我妈做了白切鸡,糖醋小排,炸肉,香菜炒海蜇,腰果虾仁,还有螃蟹,海螺,清蒸鱼什么的,对了,还有姜汁皮蛋。老外吃得超级尽兴,爱死中国菜了,皮蛋也没放过,只是觉得很奇妙,照样吃了一大堆。
前年请了几个第一次来青岛的德国老家伙一顿,菜单如下:红扒大猪头(店里有红扒肘子,但我想一来猪头是这个店招牌,二来肘子是德国国菜,为免班门弄斧,不如让老家伙知道下在中国猪头也能很好吃),西红柿牛腩(我的防守牌),炸虾仁(德国佬一定没见识过),炸蛎黄(老外都爱吃蚝,让他们知道大中国美食的精妙),烤鸭(外国佬都爱),四喜丸子(大肉丸子不正是老外最爱吗),糖醋里脊(外国佬都爱),酱焖野生大比目鱼(这个刺少,别把老头卡死),皮皮虾肉汆鸡蛋(鲜美,容易咀嚼),耗油西蓝花(我就不信这个外国人会不爱),清炒土豆丝(微辣,让洋人见识下中华刀工),一道外面裹着瓜子仁的豆沙馅甜点(老外爱吃甜)。6道凉菜:各种菜蘸豆瓣酱(中式沙拉,德国人重口),捞汁海螺(要饭店切片,省的老外嚼不动),琥珀核桃(甜口来一个),水晶牛肉冻(不点酱牛肉怕老外觉得肉老了,肉冻都爱吃),熏鱼(是海鲅鱼,没刺),烤麸(不点豆腐别让老外觉得黏糊糊的)。另外有韭菜肉丁水煎包,酸辣汤。酒用的浓香型泸州老窖,青岛原浆啤酒(怕老外觉得普通啤酒淡,我喝普通青岛啤酒)。对了,每道菜都配了公用勺子,大叉子。
这个菜单特点是1:不要辣的,鲁菜为主一样能展现中华美食精妙。2,不要味道奇怪的,比如臭的。3,不要鸡这类吐骨头的,老外觉得不雅观。4,不要我们觉得高档的菜,例如海参。
这群老外都傻了眼了,那顿山吃海喝啊,有俩老头出去吐了回来继续吃喝(当自己是古罗马贵族啊),看到那猪头,香气四溢,一个老外切下猪鼻子就塞嘴里了,不过老外们真的好能喝,一盅白酒一杯原浆啤酒轮着喝,我就是喝普通啤酒,愣是把我喝的七荤八素,和老头们勾肩搭背唱小小少年。不过会长很高兴,以后帮过我不少忙,后来反馈告诉我老头们超开心,临走还给特意我留了十字章,骷髅剑做纪念,嘿,一群老纳粹啊。
所以,根据我经验,不是老外不爱吃中国菜,我们这么多菜系,干嘛逼着老外吃辣(墨西哥人除外),吃麻椒?我这个菜单一点不贵,照样招待的很周全。
下面是我的新回复。
啊,评论过千了,你们就那么喜欢吃吗?今天本来说要给一个小朋友看下老家伙们给我的礼物,十字章工艺品送人了(看到有回复朋友指导十字章不是纳粹代表),两把短剑一直扔在车后备箱,今天没下楼,改天再发。关于老头是不是纳粹问题,我只是从他们送的礼物上来调侃,老头们从没发表任何纳粹言论,当然,发了我也听不懂。
“美食无国界”,在我16岁时,觉得西餐就是肯德基,吃吃就腻味,觉得路边店“张家寿司”就是日本饭,在我20岁时吃吃红屋牛排,觉得牛排不过如此,这是因为我那时见识短浅,现在我由于工作,年龄,爱好原因,眼界开阔了,我尊重英国炸鱼,德国香肠,意面,法餐,日本料理,泰国菜等等等等,对食客来说,只有做菜水准高低,只有食材接受程度,没有菜系高贵低贱之分。即使是美食届的泰山北斗戈登大厨,也对中餐高度评价,因为戈登见多识广,而《厨艺大师》里的光头佬“乔”,就对中餐带有歧视色彩,是因为乔短浅粗鄙,所以乔永远不可能成为戈登这样的名宿。看官能入此贴,都是爱好美食之人,爱好美食之人必然热爱生活心胸宽广,勿因乔这光头小儿等一叶障目的老外,就觉得洋人否定中餐。
很多答案让我哑然失笑。你认识的老外,因为不爱吃你学校食堂的大锅饭,就是瞧不起中餐?外国人觉得中国菜油腻?我也讨厌油腻,油腻说明这个菜做的有问题,而不是这个菜有问题。油腻就像“柴”“腥”一样,是个贬义词,任何一道菜从诞生到进化,都不该出现油腻这个词。我作为传奇的美食家,永恒的吃货,不朽的饭桶,国士无双的吃饱蹲,超越自我,挑战极致的饕餮,对吃的一直很挑剔,中国许多的小餐馆,做菜真的好差,简直就是开门等死,我见过把烤肉腌制的毫无肉味的“老字号”,把两天前做好的红烧肉来了就挖一勺热热端上来的,我见过成名老店卖微波过的肉夹馍,我见过把真空包装烧鸡放在生菜叶子上端出来的音乐餐厅,我见过起了一堆稀奇古怪名字菜单,端上来毫无新意的网红店,就像把一只烤鸡插在管子上就叫跳钢管舞的鸡。这些店,我都会吃吐,外国人又怎么会爱吃呢?这点上,日本确实比中餐做得好,我在日本自由行,去的每一家小酒馆,都有自己拿手菜,做菜很用心,如果一个老外先去日本吃了几十个居酒屋,再来中国吃上一堆粗制滥造的破菜,我相信他主观意识会觉得日本菜好吃。日本人的工匠精神,对日餐的推广功不可没,店小菜便宜,不是很多国人就粗制滥做的理由,日本人这种“我要把毫无技术含量的事认认真真做”的态度,值得学习。
另外,我中午在家,用猪手黄焖鹰嘴豆,啃得不亦乐乎,但我请人吃饭时,必然不会点这道菜,吃起来不雅观。国人在一起都如此,你要一个老外当着不同国籍不同种族的人啃猪蹄,啃鸡爪子,啃鸭脖子,人家不吃就是不爱吃中餐?如我正文所说,请老外到家里来,我妈可以做白切鸡,可以做皮蛋吃个新鲜,我请德国佬,我就要注意连骨头的东西都不要,这是对人礼貌,每道菜要让人吃的时候避免尴尬。干嘛非要拿出一堆下水鸭肠猪脑鸡爪辣的让人蹦高麻的嘴变成香肠的食物告诉老外这是中餐?没有一种食物可以代表中餐,饺子尚且有地域局限,这样不利于中餐的推广。
中餐完全有走向全世界,被每个老外接受的实力(除了乔那样的种族歧视者),走出去第一步,就是尊重当地人饮食习惯有的放矢,这是最基本的礼貌,中国的“礼”和“食”一样重要。
噢~,万赞穿心啊,你们这伙吃将,就那么爱吃的吗?那就再给你们个关于吃的好玩的吧。
有哪些吃火锅时十分low的行为?传奇的美食家,不朽的吃货,永恒的饭桶,国士无双的吃饱蹲,食神的黄昏,牛肉终结者,吃将,来自大海边的饕餮,狮心熊胃,阿非利加饥荒缔造师,海鲜苦难的根源,不饱者,村口卖肉,金大爷,感谢诸位支持。
以前公司的老外,常驻中国工作,午餐永远是两个选择KFC或Subway,好奇问他吃不腻吗?他苦笑,吃腻了也没办法啊,中餐更不爱。
以前不懂,现在年纪越大越有体会,其实真的不是家乡食物多么美味,而是---你的胃就是这样的食物养大的,你的心理上很多美好的回忆就是跟这些食物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外面的食物再香再好吃,都不可能长时间让你产生舒服和满足的感觉,只有家乡的食物可以。
----------居然过千----------
就我这干巴巴还没任何技术、没任何数据、甚至连个正经点的修辞手段都么有的回答也能过千----真是感谢宽容的大家。
可见家乡或者家的情结在每个人心里占多少分量---突然想起,这招玩得很高级的--《舌尖上的中国》---哈哈。祝大家都吃得开心,每天都幸福满足!
------天啊,出来看奇迹啊--------
作为加入知乎没多久,回答也特别没范儿没技术含量的老透明,居然一个回答能过五千赞,真的太感谢大家了!!!祝愿大家都能早日心有归属身体安康!!
我推荐你看《鱼翅与花椒》这本书,讲述了一个英国女孩在中国大快朵颐的故事。
不过这本书所讨论的内容并不仅仅是「吃」,在作者看来,中国菜的背后是博大精深的东方饮食文化,她不仅想向这本书的读者们介绍滋滋作响的沸腾鱼、鲜香美味的回锅肉、鲜嫩多汁的鱼香茄盒,更希望读者能够借由她的经历,去爱上这些美食背后的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度。恰如《纽约时报》所说的那样:《鱼翅与花椒》这本书既是一次作者精心设计、曲径通幽的中国美食赏味之旅,也是满载着令人垂涎食谱的一本私人回忆录。然而它最大的价值,则是通过作者传奇的个人经历,证明了美食不仅仅是文化的产物,更是文化认同最有力的塑造者。这本书不仅将中国美食展现给了西方世界的读者,更将无数读者从西方世界带到了中国,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外国读者揣着这本书来到成都,狂热地追寻着书中所提到过的那些美食。
这本书的作者名叫邓扶霞——不过你可别误会,她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英国姑娘,本名叫作扶霞·邓禄普,邓扶霞是她给自己起的中国名字。她被认为是当下西方世界中最好的中餐美食作家及美食评论家之一,还是伦敦数家中餐厅的顾问。她的书曾先后四次获得有烹饪餐饮界「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尔德奖。
那么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翻开这本书,看看中餐究竟是怎样一点一点地征服了这个英国姑娘的胃与心。
这本书里的内容大概可以理成三条主线:第一条讲的自然是邓扶霞这个英国女孩与中国美食是如何相遇相知的;而第二条主线,则深入地探究了这个英国女孩眼中,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冲突与融汇;在第三条主线中,我则会带着你一起从她的视角出发,回顾一下咱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饮食文化的变迁。
那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条主线:邓扶霞这个英国女孩与中国美食是如何相遇相知的。简单来说,邓扶霞与中国菜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从「吃」、到「做」、再到「写」的三个阶段。
邓扶霞「吃」的经过简单却充满了致命的诱惑力——以至于我在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总会觉得肚子在抗议。这个地道的英国女孩与中国菜的缘分始于皮蛋:1992 年的秋天,她第一次到中国旅行,途经香港的时候,她的表哥为她接风洗尘,一颗皮蛋作为餐前的开胃菜被端到了她的面前。而从小就见识过各种各样奇怪菜式、一向在「吃」上面颇为大胆的邓扶霞,却头一次在皮蛋面前着了慌。她勉强把这东西吃到嘴里,却恶心得几乎无法下咽。
高端如她没有在第二次到访中国时被热情的朋友拉到成都的川菜馆里狠搓了一顿的话,那么这个女孩跟中国菜的缘分可能也就到此为止了。不过幸运的是,凉拌鸡、豆瓣鱼、鱼香茄子和爆炒腰花的组合立刻俘获了她的心,以至于她回到英国之后就申请了一份奖学金、打着「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幌子跑到成都,开始了一年的留学生活。
那时候的邓扶霞肯定不知道这样一句话:「长不出关,少不入川」,成都所特有的安闲舒适的气质很快就感染了她。这位在牛津长大、从剑桥毕业、在伦敦规规矩矩地从事着新闻工作的英国姑娘开始一头扎到成都的小巷子里,寻觅着那些让人口水长流的美味——早餐来上一碗稀饭,配点儿油酥花生和辣泡菜;白天再到巷子里逛逛,这边来两个麻圆,那边吃一口叶儿粑,配上一碗香喷喷的豆花儿;等到了午餐的时间,就去学校旁边的面馆里要上二两海味面,一两担担面,在享受过鲜香浓郁的海味面之后,用筷子把担担面跟松脆的牛肉碎和碗底的酱油、红油、芝麻酱与花椒拌到一起,用火辣刺激的味道给味蕾来一次洗礼;而晚餐就更丰盛了,外焦里嫩的辣子鸡、肥厚多汁的鱼香茄饼、鲜香美味的回锅肉,或者干脆搓上一顿火锅,看着牛肉和菌菇在沸腾的红油中翻滚。川菜中暗暗的甜、芳醇的酸、微微的苦和挑逗的辣,加上一点儿豆制品发酵后的腥香,带着这个英国姑娘曲径通幽,开始了她的美食之旅。
邓扶霞对川菜越来越着迷,很快,学校旁边的餐馆就都知道了有一个「爱惨了四川菜的老外」,邓扶霞常去的「竹园」餐厅的老板决定让这个英国妹子开开眼,见识一下最地道的四川菜——不用说,食材自然是要最新鲜的。于是邓扶霞终于见识到了中餐里血腥的一面:现杀的鸡、活剖的鱼、一边闲聊一边给鸭子割喉放血,这让早就习惯了工业化屠宰的邓扶霞震惊而纠结:震惊的是,这种血淋淋的死亡就发生在自己面前;而纠结的是,新鲜食材做出来的料理,真的很美味。
在目睹了活物是如何在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里变成一道美味佳肴之后,邓扶霞终于再也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冲动
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我推荐你看《鱼翅与花椒》这本书,讲述了一个英国女孩在中国大快朵颐的故事。
不过这本书所讨论的内容并不仅仅是「吃」,在作者看来,中国菜的背后是博大精深的东方饮食文化,她不仅想向这本书的读者们介绍滋滋作响的沸腾鱼、鲜香美味的回锅肉、鲜嫩多汁的鱼香茄盒,更希望读者能够借由她的经历,去爱上这些美食背后的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度。恰如《纽约时报》所说的那样:《鱼翅与花椒》这本书既是一次作者精心设计、曲径通幽的中国美食赏味之旅,也是满载着令人垂涎食谱的一本私人回忆录。然而它最大的价值,则是通过作者传奇的个人经历,证明了美食不仅仅是文化的产物,更是文化认同最有力的塑造者。这本书不仅将中国美食展现给了西方世界的读者,更将无数读者从西方世界带到了中国,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外国读者揣着这本书来到成都,狂热地追寻着书中所提到过的那些美食。
这本书的作者名叫邓扶霞——不过你可别误会,她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英国姑娘,本名叫作扶霞·邓禄普,邓扶霞是她给自己起的中国名字。她被认为是当下西方世界中最好的中餐美食作家及美食评论家之一,还是伦敦数家中餐厅的顾问。她的书曾先后四次获得有烹饪餐饮界「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尔德奖。
那么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翻开这本书,看看中餐究竟是怎样一点一点地征服了这个英国姑娘的胃与心。
这本书里的内容大概可以理成三条主线:第一条讲的自然是邓扶霞这个英国女孩与中国美食是如何相遇相知的;而第二条主线,则深入地探究了这个英国女孩眼中,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冲突与融汇;在第三条主线中,我则会带着你一起从她的视角出发,回顾一下咱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饮食文化的变迁。
那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条主线:邓扶霞这个英国女孩与中国美食是如何相遇相知的。简单来说,邓扶霞与中国菜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从「吃」、到「做」、再到「写」的三个阶段。
邓扶霞「吃」的经过简单却充满了致命的诱惑力——以至于我在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总会觉得肚子在抗议。这个地道的英国女孩与中国菜的缘分始于皮蛋:1992 年的秋天,她第一次到中国旅行,途经香港的时候,她的表哥为她接风洗尘,一颗皮蛋作为餐前的开胃菜被端到了她的面前。而从小就见识过各种各样奇怪菜式、一向在「吃」上面颇为大胆的邓扶霞,却头一次在皮蛋面前着了慌。她勉强把这东西吃到嘴里,却恶心得几乎无法下咽。
高端如她没有在第二次到访中国时被热情的朋友拉到成都的川菜馆里狠搓了一顿的话,那么这个女孩跟中国菜的缘分可能也就到此为止了。不过幸运的是,凉拌鸡、豆瓣鱼、鱼香茄子和爆炒腰花的组合立刻俘获了她的心,以至于她回到英国之后就申请了一份奖学金、打着「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幌子跑到成都,开始了一年的留学生活。
那时候的邓扶霞肯定不知道这样一句话:「长不出关,少不入川」,成都所特有的安闲舒适的气质很快就感染了她。这位在牛津长大、从剑桥毕业、在伦敦规规矩矩地从事着新闻工作的英国姑娘开始一头扎到成都的小巷子里,寻觅着那些让人口水长流的美味——早餐来上一碗稀饭,配点儿油酥花生和辣泡菜;白天再到巷子里逛逛,这边来两个麻圆,那边吃一口叶儿粑,配上一碗香喷喷的豆花儿;等到了午餐的时间,就去学校旁边的面馆里要上二两海味面,一两担担面,在享受过鲜香浓郁的海味面之后,用筷子把担担面跟松脆的牛肉碎和碗底的酱油、红油、芝麻酱与花椒拌到一起,用火辣刺激的味道给味蕾来一次洗礼;而晚餐就更丰盛了,外焦里嫩的辣子鸡、肥厚多汁的鱼香茄饼、鲜香美味的回锅肉,或者干脆搓上一顿火锅,看着牛肉和菌菇在沸腾的红油中翻滚。川菜中暗暗的甜、芳醇的酸、微微的苦和挑逗的辣,加上一点儿豆制品发酵后的腥香,带着这个英国姑娘曲径通幽,开始了她的美食之旅。
邓扶霞对川菜越来越着迷,很快,学校旁边的餐馆就都知道了有一个「爱惨了四川菜的老外」,邓扶霞常去的「竹园」餐厅的老板决定让这个英国妹子开开眼,见识一下最地道的四川菜——不用说,食材自然是要最新鲜的。于是邓扶霞终于见识到了中餐里血腥的一面:现杀的鸡、活剖的鱼、一边闲聊一边给鸭子割喉放血,这让早就习惯了工业化屠宰的邓扶霞震惊而纠结:震惊的是,这种血淋淋的死亡就发生在自己面前;而纠结的是,新鲜食材做出来的料理,真的很美味。
在目睹了活物是如何在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里变成一道美味佳肴之后,邓扶霞终于再也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冲动
感谢邀请
我认为中国菜是我见过最复杂的一种菜系了。它的困难体现于,每次我学习一道新的中国菜都要写在小本上,重复做好几次才能基本记住。
我觉得中国菜很好吃,至少对于我这种能吃辣的俄罗斯人来说。而且我很喜欢去中国餐馆吃饭,尤其是我没什么时间的情况下。因为在俄罗斯中国人开的餐馆的上菜速度远比俄罗斯人开的餐馆快。没错我说的是中国人的餐馆而不是中餐的餐馆,因为俄罗斯人开的中餐馆上菜也很慢。
因为我的老公是中国人,所以我已经连续两年每天吃中餐了。而且我发现我吃辣的能力最近已经锻炼的很厉害了。我来放几张我做的菜。
所以我认为一个菜的顶级水平,也就不过如此了,可以让人长时间的接受。
但是我每隔一段时间还是想吃俄餐和俄式寿司。
我想这和烹饪水平无关。因为烹饪水平你可以用复杂度,技术难度去测量它。但是人的主观感受和技术并不是百分百相关的。我相信人是有刻板印象的。也许小时我吃过的妈妈做的俄餐在烹饪技术上不太精致,但是由于那是我在味觉空白时期的记忆,所以它总是异常的深刻。童年或者青少年吃过的东西,他们的味道总是像一个锚一样钩在心里。
所以在我的心目中,中国菜是很优秀的,但是它是可被替代的。俄罗斯餐虽然简单,但是我一年中总要吃上十几次俄餐,否则就非常难过,那是不可替代的。
我相信不是每一个国家的菜系都是非常的复杂和精致,但是我认为从实践的角度来讲,给于一个非母餐菜系的最高评分,那就是可以连续吃两年并还可以继续下去了吧。
本文为翻译,原文如下
Спасибо за приглашения.
Я думаю, что китайская кухня является одной из всех кухонь с самыми сложными блюдами, которые я когда-либо видела.Каждый раз, когда я учу новове китайское блюдо, я должна записать рецепт в блокноте и несколько раз повторить, чтобы запомнить основы.
Я думаю, что китайская кухня очень вкусная, во всяком случае для меня, как русской кто может есть острую пищу. И я люблю обедать в китайском ресторане, особенно если у меня сложилась ситуация, что не достаточно времени. Потому что в России в китайских ресторанах еду подают гораздо быстрее, чем в русских. Да, я говорю о китайских ресторанах открытых китайцами, а не русскими. Потому что они тоже работают медленно.
Так как мой муж китаец, я кушаю китайскую еду два года подряд. И я поняла, что моя способность кушать китайскую острую пищу улучшилась за последнее время. Позвольте мне представить вам несколько блюд, которые я сделала.
Я не думаю, что это имеет какое-то отношение к уровням приготовления. Из-за уровней приготовления возможно измерить сложность и технику этого блюда. Но субъективные чувства человека и технология не на 100% сходятся. Я верю, что у каждого человека есть стереотипы. Возможно, русские блюда, которые я ела в течении некоторого времени, были менее техничными и менее изысканными, но тогда моя память о еде была чиста и поэтому, для меня это очень ненормально глубокие чуства о воспоминаниях еды. Если дети или подростки ели что-то в юности, то их вкус остается привязанным к этому блюду, и к сердцу, как якорь.
Так что, по моему мнению, китайская кухня очень хороша, но ее можно заменить. Русская еда, хоть и простая, но мне необходимо кушать хотя бы десять русских блюд в год. Иначе мне очень грустно, потому что заменить я их не могу.
Я считаю, что не каждая национальная кухня сложная и утонченная. Но я полагаю, что с практической точки зрения, чтобы дать высокий балл не вашей родной кухне, это только та кухня, которую вы можете есть 2 года подряд.
欧洲人里,德国和波兰俄罗斯的口味基本和北方菜系挺接近,猪肉和炖菜,连肥肠都能接受。
英语系国家基本接受炸鸡和糖醋类,其他大多是表面恭维一下。或者好奇心驱使,今天中午还看两个白人女的探索桂林米粉店,老友粉吃了,酸辣的那个透明的粉只尝试了一口。
印度菜除了糊糊造型比较恶心,其实香料和川菜差不多,所以印度人是最能接受火锅的外国人。
中东中亚和土耳其人的菜系实际就是新疆菜,几乎一模一样的食材和做法,土耳其店里都是大串和烤包子架子肉这些菜。
饺子是比较普世的受欢迎菜品,尤其是煎饺,我觉得原因是饺子有圆葱适合印度人,猪肉适合北欧人,综合味道又像一点汉堡包,每个地域的都能找到他们喜欢的元素。
而且现在互联网发达,外国人研究做菜细致的人也很厉害,真的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肤浅。比如slowly cooking就是炖肉,各类水饺锅贴烧麦春卷主流超市都有卖半成品的,当然味道改变了很多。
smoking的和我们的叉烧和腊肉很接近,他们有成体系的烤制的炉子,分类很细,webber smoking mount ,pit barrel smoker,kamodo等品牌都流行很久了,油管上一堆如何使用做熏制的糖醋类和腊肉类的菜品 ,做之前用专门的slowly cooker在70度煮一晚上,再到烤炉里增加风味,用苹果、樱桃木屑增加果香都没什么神秘的,按照步骤做的烤鸭比大多北京烤鸭店做的好。最震惊的是西餐也有老汤的概念。
有次我妈嘚瑟给要给一个老外做饭,他恰好爱好研究做饭,直接概括,每吃一个,就概括一下,steam bread with sweet red bean, vegetables with soy sauce, Pork ribs with sweet and sour sauce.我想了想,觉得大多数家常炒菜也就这么回事,而且现在国外主流超市里这些sauce都有卖的。
包括钓鱼论坛都有详细的howto asia steam fish的做法和一堆人告诉你哪个鱼适合用此做法。
我从10来岁开始探索中国各个地方的老字号,后来自己研究做菜,觉得中国菜没什么特殊的,要是科学的归类和科学的把温度和酱汁都归纳好,万变不离其宗。和别的国家美食最大的不一样是为了适应筷子而把菜品切成适合筷子夹取这一点,其他的烹制方法大家都可以的。我们自己想的那么玄还是不了解世界的原因,其实我们的现代菜品也就不到100年历史,而成规模的糖油鸡精味精耗油等各类现代调味品和呈鲜物质,以及除了花椒之外的调料都是从国外传来的,并没有什么悠久历史,最关键的,以我这么多年的美食探索,最重要的食材方面是很大的短板。
接触过几次外国人,有伊朗、德国的留学生,从华盛顿来的密歇根外教,和在学韩语时认识的韩国老师,比较片面,随便聊聊。
先下结论:外国人对中国菜一般都愿意尝试——但皮蛋和大肠似乎要单另一档;普遍接受,具体表现在年轻人的接受度更高,那位五十多岁外教的胃总是思乡;区别于国人对外国菜褒贬不一的评价,他们对中国菜的评价总体是很好的。
伊朗的Dyter是我在夜店里认识的朋友,当时他才来中国三四个月,但已经精通吃饭抢买单的技巧,让我很意外。
他很少下馆子,几乎每天都在交大的食堂里吃盖浇饭和面包,对中国菜的认识也只有烤鸭、麻辣香锅、包子寥寥。有次我们出去玩之前吃晚饭,他仍想去吃烤鸭,我觉得不够结实,晚上还得喝得蹦,于是去吃炒菜。在吃之前,他对炒菜的概念理解为,将盖浇饭的菜和饭分离,价格再翻倍。
先上来了蒸水蛋,我开玩笑说这是餐前菜。Dyter尝了后赞不绝口,又说一句“盖浇饭里没有这个菜。”随后鸡捞面上来了,他夸赞后又说“盖浇饭里没有这个菜。”
嗐,从食堂盖浇饭认识中国菜不过管中窥豹,况且盖浇饭大部分都只是川湘菜里面的下饭菜代表,不说八大菜系如同星河,光是川菜都够发掘得了。
Dyter的筷子用得很好,他一边学我把细面绕来绕去卷成一团,一边问我:下饭菜,和川菜是什么 。
——这太难解释了,下饭菜一般区别于下酒菜,以家常菜为代表,满足饮食最基本的饱腹,通俗地讲,能就着馒头、米饭这类主食送到胃里的都叫下饭菜,咸菜可以说是下饭菜,豆角茄子亦是,以及盖浇饭上的浇头们,就是最常见又利口的下饭菜。
——而川菜是一整个菜系,代表了川渝(甚至滇贵的一部分)地区菜式的特点。川菜重油重盐,麻和辣相辅相成,不同于湘赣厨师的无差别辣椒攻势,川菜中的辣其实只算辅助角色,更多的体现在咸香滋味上。川菜好像除了国宴,几乎是全天候和全地域的胃口收割机,每座城市都遍布有口皆碑的川菜家常小馆,也林立着闻名十里的川渝酒楼。
其实说这么多,Dyter也听不懂,他只自顾自地吃。双椒鸡捞面稍微有一点辣,他直灌冰峰,边吸溜着辣气,边往嘴里塞满鸡丁和面。家常豆腐端上来后,他又猛攻这盘菜,我还顾着雅相细嚼慢咽,他早已扫光了两碗米饭。
“西安人点菜讲究菜比人多,除了荤素均衡,颜色也要搭配起来……”
“duo,我们再买一个菜。”
“行,行。”
那天晚饭最后又加了一个鱼香肉丝,一个炒时蔬,菜量并不算少,最后也没浪费。那天晚上Dyter除了撑得在卡座上喝不下去酒也蹦不起来,还彻彻底底地成了川菜的狂热信徒。
之前在编辑部实习,有很多和大学外教交流的机会,师大的,外院和交大的都有。一次和一个翻译专业的老头吃饭,他的中文很好,在饭桌上介绍自己叫威廉森,是来自底特律的华盛顿人。美剧看得多的话会看到一些关于密歇根人古板和华盛顿人严肃的梗,这算是刻板印象,但表现在了威廉森老头的吃饭偏好中。
晚餐的菜挺多,颇为正式。但我注意到他只喜欢吃蒜蓉油麦菜和烤鸭,我心想这老头真不识货,桌上佳肴美馔水陆具备,怎么就盯着青菜和烤鸭。席间一位老师要和编辑说话,于是和我换座,我坐到了老头旁边,我借到机会问他:中国菜吃得习惯吗?
老头咂下嘴:来中国很长时间了,中国菜很好吃,但不太习惯。
大概就是中国菜花样多,食材和做法让人意想不到,但始终不能使之填充自己的日常饮食。例如他当时初到中国,热衷于寻找品尝中国美食,但有一部分是他从来没试过,诸如臭豆腐、腰子、葫芦头泡馍。即使是能接受的那部分也没有视之如饴,烤鸭就如此,虽然春饼卷着黄瓜条、葱丝、烤鸭再蘸酱的吃法符合美国人的一些饮食习惯——他们一般都喜欢吃一些“看得见操作过程和食材”的食物,送进口中又香气四溢,但威廉森大部分吃烤鸭都是应酬或聚餐。
他平时最爱吃的......还是汉堡王和赛百味。
我又向他介绍了很多local recipes,想着你总没时间去发掘这些,他摆摆手“都吃过了”。果然一个吃了三四十年面包、通心粉和酸甜酱的胃是很难习惯中国菜的。
我们又聊了很多,他向我介绍了大概三百四十七种赛百味的组合方法,和炸薯条薯饼的技巧,于是在中国餐馆里,我被文化反输出了。
但威廉森这老头痴迷于coco的珍珠奶茶,还要双份糖。
从德国来的muller的中文名字是“穆勤”,我觉得挺有意思。他最经常做的两件事,一是吐槽中国没有好的足球场地,二是吃肉夹馍,他热爱着肉夹馍,如同爱着拜仁一般。
我和muller经常在师大的篮球场遇到,他有一些美国白人小伙的特点,热情、谈吐自如,赞许中国的发展,以及运动全能。他把自己称为“德国新青年”,我觉得挺有意思。
我和他一起打过五六次球,每次八九点结束,说去吃点东西。我总想蹭他的饭卡去吃师大的食堂,他总想着去吃肉夹馍,一次两次还罢了,之后我想去夜市摊上吃冒菜或者炒面,他还要去吃肉夹馍。
猪肉可谓是德意志饮食之道,猪手猪排猪肘以及香肠,我以为这些极品猪肉料理对德国新青年来说如同沧海巫山,就再瞧不上其他的了,没想到更碎更小,但更细腻的肉夹馍迅速占领了他的心头。
“三秦套餐”是属于muller的中国式羁绊。他喜欢用“资本主义那套东西”慢慢享用:凉皮对他而言像前菜,肉夹馍是主角,而冰峰就是餐后酒,井然有序。若肉夹馍先端上来了也不急,晾在一旁,等吃完凉皮才动用,慢条斯理。我觉得挺有意思。
当muller吃肉夹馍时,我总笑他是在朝圣,哪怕在吃前沐浴更衣都不奇怪,因为整个过程实在是让人觉得不是在吃寻常的肉夹馍,高端佛稍微懈怠就暴殄天物一般。他吃肉夹馍细嚼慢咽、一言不发,边吃边发出满意的鼻音,如果拜仁夺冠是透彻的狂喜,那么吃肉夹馍就是他自怡的惬意。
Muller对肉夹馍情有独钟是因为觉得德国的肉太单调,大部分肉,都只是肉;而肉夹馍的腊汁肉在切碎后肥瘦相间不仅更加细腻,卤汁的味道更丰富,还配着饼一起,整个口感就更加丰富和浑圆——“下饭”和“就着吃”果然是中国饮食体系里很特殊的一部分。我还曾问他既然如此爱吃肉夹馍,何不每次都点两三个大快朵颐。muller的意思大概是,要是每次都吃得肚皮撑起,那肯定会有吃够得时候,要是留一点的话,之后便一如既往地喜欢吃。爱就是克制和收敛,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德国人说话还真是一套一套的。
某年过年后,揣着大几千返校,没出一周钱兜过半,心想不能再乱花,就想着去某培训机构学一门外语,虽然只够学个初级课,但感觉是最显而易见的学到了知识。指导老师说:只打算报一个学段的话,不太建议去学俄语,一个周期下来基础还没学完,去学韩语吧!
得,我刚好还挺喜欢看韩国电影,但我对韩国人的印象实在不太好——我的老师金宰武在某些方面挺符合我的认知,例如虽然不否认中国城市的经济发展,但经常说釜山环境优于东京,首尔是亚洲青年的跳板,诸如此类。这样偏执的自尊心却总消匿在每次讨论饮食上,他喜欢吃令人踏实的东西,米面之类的主食。之前他在北京读书就已经对缤纷的吃食应接不暇,何况北京还被戏称为美食荒漠,而西安可以说是碳水之都,所以来西安的培训机构教书后,他的乐趣就迅速变成了寻找好吃的面食。
“海鲜面和炸酱面是我们永恒的选择困难,现在这个问题有了最优解,那就是吃油泼面。”
“你们去旅游不需要专门吃乌冬面,并没有拉条好吃。”
“楼下的兰州拉面馆你们去吃过吗,我已经吃一个周了。”
在得知兰州拉面馆是大厦附近我们最不喜欢的餐馆后,金宰武很不解,他认为里面的每一种面食都是八珍玉食,为什么我们不喜欢吃。
“因为楼下这家是所有拉面馆中下水平,还贵。”一个学生回答他。
“如果能做到这个程度,在韩国就能赚很多钱了,同学们,你们学好韩语,就可以去首尔开拉面馆赚钱
——首尔可是亚洲青年冲向全球的跳板啊!”
后来慢慢接触的外国人越多,就越不刻意去注意他们的“中国化”了,觉得不是中国菜吸引外国人,而是中国菜吸引一切饕客。风味始终是地区标签,但口感是国际语言,真正好吃的食物,大部分外国人喜欢,大部分中国人也向风靡然。
不过作为中国人,当外国人称赞中国菜时,总是不自禁的骄傲和得意,锻造食材的厨师们或登堂入室,或大隐于市,都是在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
——因为中国菜可是了解中国的跳板啊!
…
…
…
公众号:鹃岭
我真是受够了,天天外国人怎么看怎么看,外国人的看法那么重要?
这底下几乎全是中国人请老外吃东西,炫耀什么中国文化输出。 这TM算个什么输出? 请洋人吃个饭,洋人违着心夸两句就输出了?就高潮了?
你怎么看印度菜,老外就怎么看中国菜。就这么简单。我们整个国家整个种族都在被白皮抹黑,你指望人家会喜欢什么中国菜? 白皮印象里的中国人是什么样子? 脏乱差,不讲礼貌没素质,自大又恶心。这不就是印度的形象? 你摸着良心讲,你对印度菜有什么印象,你会喜欢印度菜吗?
真是刻在骨子的自卑,总是要白皮的肯定才敢自夸。
Hello,我是 Andrew Shewbart,没错我是一个美国人,我会从外国人的角度,帮你了解外语国家的语言思维,学会地道美式英语的表达。(附有音频)
针对这个问题,我来说一下我的看法。
民以食为天,这句中国话我非常同意,我在中国那么多年,真的觉得中国的食物好好吃,但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美国的水土和中国的水土可是完全不一样的。
Many Americans like to eat hamburgers, fries, cheese, pizza, and bread. Do you like to eat those foods, too? Which of those foods is your least favorite? Let me guess. You chose cheese, didn't you? You're not alone. There is a Chinese blagueur who has described the taste of goat cheese like this.
如果你想知道「goat cheese」,也就是山羊奶酪的味道,请把火锅底料的油放过一夜,然后第二天重新加热,伴着饭在山羊蓬里面吃,肯定不怎么好吃吧.
While this common American food isn't popular in China, there is also food that Chinese eat on a daily basis that Americans can't stand. Today, we will talk about food that most Chinese people love, but that you may want to avoid eating when you're enjoying a meal with your American friends .
我今天来说出来些家常菜,我们美国人可能真不喜欢吃。
第一个就是鸡爪,Although chicken is a common food in America, you rarely see chicken feet on menus at restaurants in the US except of course, a Chinese ones. In fact, the US cells almost all of its chicken feet to china because there is no market for them in America.
虽然中国人很多爱鸡爪,还有名字叫凤爪,我们美国人真的不喜欢这种东西。另外一个我们不喜欢就叫「awful」。
awful is the name of animals, internal organs and entrails such as livers, intestines,and blood.(也就是动物内脏)
Those are examples of food that won't be seen on dinner tables in America.
我一想到大肠和猪血,就感到胃有点不舒服,大部分的美国人也和我一样,并不想吃这样的东西。
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Hello,我是 Andrew Shewbart,没错我是一个美国人,我会从外国人的角度,帮你了解外语国家的语言思维,学会地道美式英语的表达。(附有音频)
针对这个问题,我来说一下我的看法。
民以食为天,这句中国话我非常同意,我在中国那么多年,真的觉得中国的食物好好吃,但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美国的水土和中国的水土可是完全不一样的。
Many Americans like to eat hamburgers, fries, cheese, pizza, and bread. Do you like to eat those foods, too? Which of those foods is your least favorite? Let me guess. You chose cheese, didn't you? You're not alone. There is a Chinese blagueur who has described the taste of goat cheese like this.
如果你想知道「goat cheese」,也就是山羊奶酪的味道,请把火锅底料的油放过一夜,然后第二天重新加热,伴着饭在山羊蓬里面吃,肯定不怎么好吃吧.
While this common American food isn't popular in China, there is also food that Chinese eat on a daily basis that Americans can't stand. Today, we will talk about food that most Chinese people love, but that you may want to avoid eating when you're enjoying a meal with your American friends .
我今天来说出来些家常菜,我们美国人可能真不喜欢吃。
第一个就是鸡爪,Although chicken is a common food in America, you rarely see chicken feet on menus at restaurants in the US except of course, a Chinese ones. In fact, the US cells almost all of its chicken feet to china because there is no market for them in America.
虽然中国人很多爱鸡爪,还有名字叫凤爪,我们美国人真的不喜欢这种东西。另外一个我们不喜欢就叫「awful」。
awful is the name of animals, internal organs and entrails such as livers, intestines,and blood.(也就是动物内脏)
Those are examples of food that won't be seen on dinner tables in America.
我一想到大肠和猪血,就感到胃有点不舒服,大部分的美国人也和我一样,并不想吃这样的东西。